经贸合作区:明珠闪耀“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17/6/2】  【来源:】  【点击:

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倡议提出后四年多的时间里,一系列早期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渐次落地并稳步推进。其中,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果尤为丰硕。正如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此前所言,作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进展顺利,被誉为“一带一路”上的闪亮明珠,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产业升级和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带来“饭碗”与经验

当前,中国企业在36个国家在建合作区77个,其中在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合作区56个,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入区企业1082家,总产值506.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0.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7.7万个,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备受裨益。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下称“西港特区”)即为商务部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经过10年的开发与建设,如今已建成有300家企业(机构)入驻、8万~10万产业工人就业的新城,有“柬埔寨深圳”之称。西哈努克省省长润明曾多次表示,西港特区是全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也是当地人民的“饭碗”。

日前,在第七届亚洲经济论坛上,江苏太湖柬埔寨国际经济合作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月娥表示,西港特区拉动了当地就业,加快了柬埔寨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促进了中柬双方企业在经济、技术上的合作,促进产业多元化,带动中国原辅材料、设备的出口,使中柬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

同样经过了10年建设的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下称“东方工业园”)目前已成为国家“中非产能合作、产能转移”的试点单位。截至2016年年底,东方工业园企业总产值达5亿美元,上缴税金4000万美元,为当地1万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作为投资方之一的江苏其元集团副总裁刘正华在上述论坛上表示,当前东方工业园已经成为国内企业走进非洲的良好平台以及国内产业转移的优良载体,而随着东方工业园影响力不断扩大,埃塞俄比亚政府希望对这一模式进行批量复制。

埃塞俄比亚总理经济顾问阿尔卡贝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工业园区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东方工业园的建立和发展开埃塞工业园区的先河,为今后埃塞工业园区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宝贵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虽然当前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整体进展顺利,但由于缺乏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其发展也存在一些瓶颈和不足。各海外园区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环境、法律政策、招商融资等方面的考验,在合作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着各自的思考。“每个驻在国、每个地区情况都不同,没有经验可以完全借鉴。”刘正华指出,从最初的风险评估,到严控成本,再到积极争取驻在国优惠政策,东方工业园在自身盈利模式、发展速度等方面都能够保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特色是以自己投入的工业发展带动园区建设,”刘正华说,“建设了年产近100万吨的两个水泥厂、一个年产130万吨的钢厂,当前又参股药厂,盈利能力很强,这些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后盾。”

据刘正华透露,东方工业园2016年盈利1亿元人民币,预计2017年可达1.5亿元,2018年则有望突破2亿元。“目前来看,东方工业园的投资回报率在15%以上,处于领先地位。”他说。

戴月娥也表示,西港特区长期以来都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前进,如为解决当地工人教育程度低、缺乏技术经验等问题提供免费培训等,针对柬埔寨工业门类不齐全的问题加大“龙头”招商及产业链招商力度,希望为企业“造血”并形成产业集聚。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