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并将其列为今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意义重大。振兴实体经济,有助于挖掘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实现动能转换,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银行业要找准定位,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政策性银行应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主要目标。政策性银行要发挥贷款金额大、利率低、期限长、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优势,对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重点发展的区域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有效金融支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主动帮助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促进对外关系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改善金融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金融环境。
二是商业银行应调整信贷结构服务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要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围绕“三去一降一补”深入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分类施策推动实体经济整合消化过剩产能,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暂时困难企业的帮扶,避免“一刀切”式的压贷、抽贷、停贷,积极推动困难企业实施金融债务重组。加大对重点能效项目、节能环保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把绿色信贷要求落到实处。
三是深植基层的金融机构应着力发展普惠金融。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网点覆盖范围广,员工长期扎根社区、县城、乡镇,了解基层客户,熟悉当地特色产业。要利用好这类优势,不断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力度,扎实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切实体现金融公平,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四是民营互联网银行应发挥优势服务微小双创。稳步推进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试点,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股东资源优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线上等手段,满足小微双创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助力民间投资和科创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方面与现有银行实现错位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