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农电商产业园助产业扶贫

【发布时间:2017/3/3】  【来源:】  【点击:

 3月1日,由梅州市农业局、市扶贫开发局及市畜牧兽医局联合主办的“梅州农业十二协会结对产业扶贫启动大会”在梅州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隆重召开。活动现场,以梅州农业十二协会为核心的140个农业企业(项目)与贫困村结对(含筹备中),并促成了梅州市农业部门、农业十二协会与商务部门、金融机构、快递行业、高等院校等单位达成合作协议,为村企结对帮扶搭建了资金、人才、电商、物流等长效平台。

当天,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顾幸伟、广东省扶贫办调研员陈荣、梅州市政府副市长曾尚忠,以及各单位派驻梅州扶贫人员,共700多人出席活动。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等相关单位,梅州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央、省直、广州市派驻梅州市精准扶贫工作队,各产业扶贫结对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村书记等扶贫一线人员。

内外联动整合资源

据了解,经广东省认定目前梅州共有相对贫困人口15万多人,约占全省相对贫困人口的10%,且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广东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脱贫攻坚任重道远。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梅州市农业局、扶贫局等相关部门从“内、外”两方面入手,盘活、整合与拓展资源。

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在会上直言,产业扶贫工作关系千万贫困家庭的切身利益,不是一两个部门的工作,不能走过场,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他介绍说,一方面,他们充分整合、调动中央、省直、广州市驻梅扶贫单位等“外援”资源优势,积极为梅州脱贫工作谋划资金、项目、市场、人力、智力等多维度的支持。

另一方面,积极盘活内部资源。自2012年起,梅州就着手整顿全市6000多家经营主体,成立了包括金柚、茶叶、脐橙等12个市级农业协会,为梅州农业产业扶贫搭建了强有力的组织化抓手。以此为发力点,在引导、鼓励企业走品牌化之路基础上,打造了梅州金柚、嘉应茗茶、平远脐橙——“梅州三宝”三大区域品牌,又依托长寿之乡和富硒土壤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世界客都长寿硒谷”品牌战略。同时,搭建并巩固了“大宗供销、社区直供、超市专柜、电子商务”四类市场平台,为产业扶贫、农产品流通构建了通畅的渠道。

 刘玉涛透露,目前梅州拥有省级名牌产品(农业类)累计89个,占全省近1/10;省级龙头企业106家,居全省第一;2016年农业总产值343.02亿元,农业经济增速全省第一。

 广东省扶贫办调研员陈荣认为,梅州农业基础好,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为农业产业扶贫搭建了组织化、品牌化和社会化服务等平台,无疑是梅州农业产业扶贫的坚强后盾,是这次“百企联百村”结对产业扶贫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可谓整合资源、厚积薄发、有的放矢。

 产业帮扶精准对接

据了解,目前梅州市很多扶贫村普遍存在不熟悉本村光、温、水、气、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对产业规划把脉不稳,对本地企业了解不多等问题,致使产业扶贫难以落到实处、深处。为破解以上困境,梅州市农业局自2016年底开始谋划,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先是以农业十二协会为核心,面向全市6000多家涉农经营主体,广征项目信息,并组织开展信息对接、品种咨询等工作,初步收集了337个企业报名的意向结对项目。第二,进一步扩充扶贫工作组,使之更为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梅州市农业局从下属市农科院、市农检中心、市种子站等科研单位抽调有技术、有实操能力、有基层经验的52名专家,涉及粮食、水果、茶叶、畜牧、水产、南药、特色产业等多领域,分别补充到8个扶贫工作组中,并以8个组与全市8个县(市、区)一一对接、长效服务、包干到底为原则,通过巡回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帮扶等多种形式,为全市349个贫困村的产业扶贫提供环境把脉、产业设计、良法指导、良品包装等全链条的“落地”技术服务。

在项目与人力皆备的基础上,开始遴选配对。刘玉涛表示,如何选准、选好项目,培育发展“造血”型产业,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扶贫工作组最棘手的问题。这也是遴选结对工作最为艰难的原因。为此,扶贫工作组“双向发力”、两面统筹。一方面,在已报名的337个项目中,精选出有资质、有规模,带动能力强、种植经验好、经济效益佳的企业(项目),开展结对工作;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各村实际生产力和现有综合资源,并进行实地调研访问,结合各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意向与企业开展配对。

与此同时,梅州市农业局与市扶贫开发局又紧锣密鼓地组织优质讲师,开展8个县(市、区)的轮训工作,于今年2月13-22日,成功在各县分别举行了“梅州市农业产业扶贫大轮训”。轮训内容包含优势产业培育、多产融合发展、市场宣传推广、富硒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累计共1500多人参加了轮训,为村企结对帮扶“通气”。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目前共有140个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含筹备中),包括产销合作、产加合作,技术合作等多种模式。特别是梅州市农业局从长远出发,将征集到的337个意向结对项目汇集整理成“梅州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数据库”,作为未来结对项目的“备选之库”,也作为其他未参加此次村企结对的贫困村的“优选之库”。

配套服务长效抚育

启动大会上,还发放了梅州市农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首批贷款(7家共计1030万元,含拟发放)、梅州市助力产业扶贫第3批众筹资金(7家超110万元),并举行了梅州市农业局与市商务局就梅州农村电商平台培育工作合作签约;梅州市农业十二协会与省内高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合作平台签约,及与梅州市快递行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签约仪式。

刘玉涛表示,这为村企结对工作铺平道路,更好的落到实处而做的“配套工作”。首先,基金与众筹平台,是为破解涉农经营主体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是“资金配套”;与华南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的合作,各高校大学生可以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提供产品外形包装设计、LOGO设计、APP应用开发、网站设计等服务,解决贫困村创新型、营销型人才缺乏的问题,为梅州农业及扶贫工作充实人才队伍,这是“人才配套”;而市农业局与市商务局签署农村电商平台培育合作协议,是从政府层面为贫困村发展“互联网+”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铺平道路,是“电商配套”;最后,与市快递行业签约则是铲平传统农业和农电商发展中的物流障碍,对纳入农业产业扶贫的项目产品优先给予物流保障,尽可能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这是“物流配套”。

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顾幸伟在会上要求各地方务必深入领会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广东省关于精准扶贫的各项部署,确保实现三年脱贫的统一要求。并对新时期精准脱贫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即选好项目,建好主体,用好资金。同时,他强调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及安全使用是打好此次三年扶贫攻坚战的关键。

梅州市副市长曾尚忠则表示,村企“一对一”结对组合,“非常及时、非常有效,是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新尝试”。希望各驻村单位、贫困村主动作为,认真组织好实施好结对项目。结对的企业与贫困村则应把握良机,把结对项目落到实处,实现企业增效、村民增收的双赢格局。

参会的驻村工作队坦言,找项目、谋规划是扶贫的关键与难点,此次由政府部门牵头为贫困村找适宜项目犹如“及时雨”解了“燃眉之急”。结对帮扶的企业代表也纷纷表示,虽为“帮扶”,但为企业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土地等资源,实是企业巩固发展的“良机”。

据了解,此次“一对一”扶贫帮扶,村企连续合作5年,即使扶贫组撤队以后,也要再持续帮扶跟踪3年,以后慢慢将发展成熟的项目纳入十二协会统一管理,通过“5+3”的长效合作模式,让项目平台真正扎根,以保证扶贫干部撤队后产业扶贫不消亡、贫困户不返贫。

此外,大会还对入选“农业十二协会2016年优秀协会”的茶叶、水产、农业生产资料3家协会进行授牌表彰,并公布了14家包含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梅州金柚红名单企业。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