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企业
三年来,上海自贸区累计新注册企业3.7万家,其中国内民企占比达到77.9%,新注册企业活跃度超过80%。累计新设外资企业6290家,接近试验区挂牌前20年外资企业的总数。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已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
备案制
目前,自贸区内超过90%的外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办理时间由原来的8个工作日减少为1个工作日,申报材料由10份减少到3份,极大地方便了投资者。
通关速度
通过一系列改革,自贸区保税区域一线进境货物入区时间比过去缩短了2至3天,进出境时间较全关区平均水平缩短78.5%和31.7%,物流成本平均降低约10%。根据第三方评估,“先进区、后申报”等制度已对标国际高水平,并被企业评为收益最大的贸易改革措施。
服务业对外开放
上海自贸区分两批实施54条扩大开放措施,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社会服务、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对外开放都取得了新进展,融资租赁、工程设计、旅行社、增值电信、船舶管理、认证检测等行业投资踊跃,已落地了1800多个外资项目。上海自贸区扩大开放举措涉及世贸组织划分的12个服务部门中的11个,覆盖率达91.7%,开放度远高于我国入世时的开放承诺。
单一窗口
按照“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的模式,上海自贸区探索建立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施“单一窗口”后,企业在船舶申报环节提交的数据缩减了65%,在货物申报环节缩减了24%。
货物状态分类监管
上海自贸区试点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方式,允许国内货物入区,与保税货物一同参与集拼、分拨,参与试点的企业,其物流仓储成本下降了50%以上,业务量则上升了40%,一些传统物流企业还逐渐向物流分拨、贸易结算等高能级贸易主体转变。
FT账户
如今,上海所有金融机构都可直接或间接接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截至10月,自贸区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5.8万个,办理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7.7万亿元,涉及107个国家和地区,2.6万家境内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