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位于上海自贸区内。走进这家公司可以看到,实验室内秩序井然,工作人员正在检测送检农产品样品。这家美国公司2015年6月底向自贸区提交材料,今年年初开门营业,目前经营状况良好。
中国上海自贸区稳步推进落实多项改革措施,相关改革成果在外资企业落户的实际效能上得到体现。
“实现如此快的落地,得益于上海自贸区两项改革:一是负面清单制度,自贸区第二批扩大开放措施中,取消了对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认证公司的限制。二是商事制度改革,从递交申请材料到拿到营业执照,只用时半个月。”该公司执行总裁斯榕说。
成立三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商事制度登记、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贡献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助力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及扩大开放,实现预期目标。
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是中国正在不断推进的工作,旨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上海自贸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的高地,在吸引外资方面始终走在前列。
自2013年9月挂牌成立,上海自贸区就颁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即为2013年版的负面清单,这是中国首次实践对外商投资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目前该模式已经取得成效。据上海市商务委统计,今年1至6月,上海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1330户,上半年上海市近一半的外资企业都落户自贸区,自贸区利用外资也实现快速增长。
在上海自贸区之后设立的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也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实现落户外企数量不断增加。其中2015年,天津自贸区新设外资企业657家,同比增长1.9倍。
目前,外资企业创造了中国近1/2的对外贸易、1/4的工业产值、1/7的城镇就业和1/5的税收收入,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陈波教授指出,外资正从以往的全面性扩张期进入结构性转换期,探索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有利于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投资范围,减少外商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对吸引外资起到推动作用。
塑造良好的外资营商环境不仅需要降低门槛,也需要缩短国际贸易的通关时间、提升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便利。
其中,上海自贸区在国内率先设立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目前参与部门增加至20个。企业通过单一窗口一次性递交相关信息,有效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
同时,得益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先进区后报关”、“货物状态分类监管”等31项创新制度,其一线进出境平均通关时间较上海关区缩短78.5%和31.7%。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恩专表示,负面清单制度的实验与推广,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提升,明确了对外资企业管理的大方向。同时,也将促使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相关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了上海自贸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吸纳更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而自贸区通过在金融领域的创新,更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添动力。
央行上海总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8月底,企业通过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获得的本外币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6331亿元,人民币平均利率为3.93%。包括自由贸易账户在内的金融创新,使得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降低,提高了资金结算效率。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浦东借助自贸区建设的机遇,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不断突破,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一个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第一个出台人民币跨境借款政策;第一个推出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政策……”谈到近年区域内的金融创新,浦东新区副区长简大年如数家珍。
系列“国内第一”背后,浦东金融业正在呈现“量能齐升”的态势。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浦东金融业的生产总值达1179.9亿元,占浦东新区生产总值的29%,占上海全市金融业生产总值的49.1%。
陈波说,金融领域的创新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多融资来源,一些措施也正从上海自贸区内向上海全市推广,引领国内金融领域的创新改革。
“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更深层次的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因此自贸区应当有更远大的目标,不仅与国际规则对标,更要在金融、投资管理等方面作出更具突破性的实验,引领全球创新变革。”刘恩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