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自贸区蓝皮书:中国自贸区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我国自贸区发展的蓝皮书,参与撰写的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单位。
我国四大自贸试验区将有助于协调区域经济
自贸区蓝皮书指出,中国的四大自贸试验区将成为中国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试验田。中国最大的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影响将是区域联动性的,在上海金融、贸易等改革与开放的促进下,整个长三角地区都会因满足并提供更高的产业基础配套设施需求而收益颇多。在较短时间内上海自贸试验区会产生非常大的对周边城市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但同时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溢出效应,使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布局与分工更加成熟。
不仅如此,建设自贸试验区不止局限于区域,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建设经验应复制并推广至全国,这意味着目前四大自贸试验区将成为国内其他城市争相效仿的对象。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具有很强的区域协同、联运发展的功能,能使长三角地区的地理经济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并进一步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内河航运产生非常强的带动作用。可以说,自贸试验区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不谋而合,若没有一个好的带头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也可能因缺少主心骨而失去方向。不仅如此,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对整个中国经济也发挥着重要的撬动作用,尤其是在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方面,包括江浙等核心区,以及长江中上游沿线城市如武汉、重庆等地,其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自贸试验区的开放与管理经验如果能取得共识,则可在全国更多的区域性城市群进行推广,如此便可对国内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地域优势明显,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与建设自然地将粤港澳经济融合置于重要地位,并明确提出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整体思路就是要在面向世界的前提下以港澳地区为依托并服务内地,通过制度上的突破与创新加强内地与港澳地区经济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措施,推动粤港澳区域贸易集成功能的极大发挥,在金融方面形成粤港澳合作新体制等。
天津自贸试验区是北方唯一的自贸试验区。基于区位优势,天津自贸试验区对北方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其不仅承担着北方地区经济试行先锋的职责,还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津,作为京津冀国家战略版图中重要的港口城市,承担着京津冀开放的重要窗口角色,作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天津承载了华北地区对外贸易的港口功能,对于京津冀地区吸引外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福建自贸试验区的成立,是国家基于一国两制思路从经济角度的一次尝试。从国家政治层面考虑,福建自贸试验区的最大战略意义就是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与沟通。通过与台湾地区进行更加密切的经贸合作与安排,使两岸关系得到加强,使经济向纵深发展形成更深的联结。通过更大范围的对台开放,吸引台商及台湾企业更多地参与内地经济发展,使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两岸人民更好地交流。福建作为国家支持台湾建设的重要前沿,拥有丰富的基础资源,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与促进两岸产业融合方面具有相当多的优势。通过福建自贸试验区,可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台开放,使两岸服务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地流通,推动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层次发展。在人民币业务方面,海峡两岸通过福建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区人民币结算是其一个重要的金融发展使命。
总之,我国大力推行的四大自贸试验区(上海、天津、广东和福建自贸试验区)都将以国家总体战略为立足点,在充分发挥自身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在协同发展方面大有作为。各个自贸试验区肩负不同的具体任务,但在整体上服务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大势,并与新战略,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经济融合、两岸经贸交流等,进一步形成合力,相互探讨新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高级别的一体化发展。
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面临五大操作难点
自贸区蓝皮书分析指出,金融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行业试点既有机遇,也充满挑战,金融创新推进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难点,值得通盘考虑。
从外在条件看,目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正在集体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正面临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入的风险,一旦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很可能首当其冲;而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并步入新的加息周期,接着又会面临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出,大规模资本的短期进出将会冲击我国的金融和实体经济。
从内在基础看,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收入等问题亟须解决,企业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缺少国际市场定价权等;从金融市场看,整体深度与广度不足,产品和市场不够多元化;汇率和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资金价格的市场调节机制尚未发挥;资本市场建立时间不长,监管经验相对不足,在丰富监管手段、抵御金融风险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要综合考虑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监管能力等因素,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有序推进。
从实行金融创新的市场因素看,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进行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改革,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和境内就会产生利息差和汇差。长期被金融管制压抑的创新力量一旦释放,就会驱动市场寻求政策的空隙以最大化获得创新的收益,如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简化后,就会吸引更多的境内人民币资金通过多种渠道转入区内的自由贸易账户,再通过资金划转至境外,实现自由换汇机会。因此,要防止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和我国金融体系的攻击,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从上海自贸试验区空间规划发展看,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这三个地区的共同特点是远离市区,相对比较封闭。以外高桥保税区为例,区内大多都是出口加工型企业,而真正的金融自由化要有大量金融资本的流动,金融改革需要在更高层面进行统筹,因此,金融创新受到地域的局限。
从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种类看,汇率风险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面临的最大风险。东南亚地区的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尝试过汇率市场化,限于经验、能力与经济实力的不足,很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而及时的处理,导致债务与泡沫迅速积累,并在短时间内崩溃,最后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事实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后发国家成功地进行彻底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就连发达国家也风险重重。
另外,与香港离岸金融中心之间还有一个综合权衡问题。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实现货币自由兑换,那么港币的地位将会被削弱。目前,内地通过香港市场和港币试水全球货币市场,而不至于令人民币直面外币冲击。若今后自由兑换进入内地,则人民币可能受到海外资本的恶意做空。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探索政策创新、体制创新、金融创新,进行要素自由流动、经济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改革,有利于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是顺应内外形势的重大举措,虽然存在困难,但仍需积极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