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与非洲合作不断深化的当前,中非贸易额的下降引起关注。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5月,中非进出口贸易总额591亿美元,同比下滑16.4%,非洲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同期双边贸易额降幅最大洲。然而这种情况并非今年才开始。2015年,中非进出口总额1790.3亿美元,同比下滑19.2%。
在进出口贸易额双降的情况下,中非贸易不平衡现象更为显眼:1~5月,中非贸易中方顺差160.5亿美元,同比增高6.3%。贸易结构单一已成为长期桎梏非洲经济发展的难题,在世界经济疲软的当前,非洲国家亟待通过改善贸易格局“自救”。
油价下跌是主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非洲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主要以石油、矿产、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产品为主,而非洲自中国进口的产品则更加多元化,除了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化工等产品外,还有日用品。这种需求的不对等造成了中非贸易不平衡状况的加大。
事实上,中非贸易不平衡现象长期存在,而贸易下滑也非今年才出现。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非进出口总额1790.3亿美元,同比下滑19.2%。
“非洲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且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是造成中非贸易额下滑的主要原因。”李智彪指出,石油贸易占中非贸易的三成以上。以非洲的主要石油出口国为例,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苏丹、刚果等国家受到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同样受国际矿产价格走低影响,非洲的矿产出口国也面临严峻的出口形势,比如以铁矿石出口为主的利比里亚,出口铅锌矿的摩洛哥,出口铜矿的赞比亚等。
虽然中国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但石油进口量实际在上涨,尤其是在国内石油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进口石油依赖度在60%左右。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3.28亿吨,增长6.4%。不过,中国自俄罗斯、沙特等国进口石油量增加,自非洲进口石油量略有下降,但这仍无法掩盖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光环。
“通过数据可以作出基本判断,在贸易量上升都无法填补价格下降造成的缺口的情况下,贸易状况不佳更促使非洲国家呈现两极分化,且分化还在加大。”李智彪说,如经济表现较好的埃塞俄比亚、卢旺达等,这些国家在近年来通过改革、建设等方式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利比里亚、津巴布韦等国则经济每况愈下。
此外,李智彪坦言,外汇储备短缺也削弱非洲国家的进口能力,而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办工厂也是非洲对华出口原材料减少的一个原因。
贸易结构待改善
中非贸易额的下降将中非贸易目标再度提至眼前。2014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非盟总部时明确提出,2020年中非贸易规模要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中方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向1000亿美元迈进。
李智彪坦言,“增加初级产品的出口就能有更好的出口数据,但这没有意义。相反,过分注重数字只会使非洲贸易结构更‘偏科’。”现在,中非合作不断推进,除了基础设施、能源、电信等传统领域外,中国对非投资与合作在农业、绿色能源、旅游、科技和知识等领域不断增长。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认为,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正从贸易转向投资,并通过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的建设推进非洲工业进程,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以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去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了未来三年中非合作的“五大支柱”和“十大合作计划”,并承诺中方将为此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李智彪指出,当前,中非正迈入“新型合作”时期,正在向全方位、多领域升级。中国在对非投资与合作中十分重视发展非洲经济的“造血”产业,提升非洲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但对于非洲而言,“自救”更加重要。
非洲国家对美国与欧盟两大全球主要出口市场享有优惠政策,引资优势明显,而非洲国家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改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
李智彪认为,短时间内,非洲国家还难以实现出口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和机械制造,但建立健康、平衡的贸易结构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