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外贸维持“双降”格局 多数经济学家预期今年经济仍将“中高速”增长

【发布时间:2016/2/16】  【来源:】  【点击:

今年1月,我国外贸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但1月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自去年2月份以来首次环比回升,意味着二季度出口压力有望缓解。速度之外,我国外贸仍有不少亮点:布局更趋合理、结构更为优化、效益持续提升。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之下,我国外贸尚需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

2月15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1.8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9.8%。其中,出口1.14万亿元,下降6.6%;进口7375.4亿元,下降14.4%;贸易顺差4062亿元,扩大12.2%。

数据显示,最新一期的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7,较去年12月回升0.5,这是2015年2月以来该指数首次环比回升。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当月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3.4,较上月回升0.7;新增出口订单指数、出口企业综合成本指数为33.3、29.9,较上月分别回升了1.6、0.2。

“初步判断,今年二季度我国出口压力有望缓解。”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说。

节日因素不容忽视

通常情况下,外贸进出口受元旦、春节等节日因素的影响较大,单个月的外贸数据尚不足以支撑对全年形势的判断,需要综合1月、2月甚至整个一季度的数据来考虑。

“从季节性规律来看,1月数据受春节效应的干扰较大。一般而言,当月PMI进口、新出口订单也普遍会较为低迷。”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所长李健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1月我国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新高,表明进口比出口更加低迷。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春节早于去年,工厂大多倾向于提前赶工期和早歇工,使得出口相对更为集中,而进口意愿有所下降。

进口增速的继续下滑,表明当前内需仍然不足,这与此前公布的1月份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双双下滑趋势基本吻合。与进口低迷相比,出口跌幅的意外扩大,则源于全球经济低迷和市场动荡的负面影响。

专家表示,此前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而预期中的低基数影响也未能起效,这表明当前外贸进出口并未有实质性改善。不过,随着出口先导指数1年来的首次环比回升,预示着我国出口未来或将有所改善,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望提升。

据统计,去年我国外贸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1.8亿,创造了全国税收约18%的份额。2015年我国仍保持货物贸易全球第一。

民企呈现较强活力

尽管1月外贸进出口数据不如预期,但其中仍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贸易方式更趋合理,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有所提升。1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08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57.4%,较去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顺差2543.7亿元,扩大37.3%;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5338.4亿元,占外贸总值的28.4%,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项下顺差1570.2亿元,收窄13.6%。

贸易多元化势头稳健,新兴市场出口表现较好。1月份,欧盟、美国和东盟仍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贸易值分别为2903.3亿元、2698.9亿元和2342.5亿元。与此同时,我对印度等新兴市场、“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均保持较好势头。

民营企业呈现较强贸易活力,贸易占比、进出口增速均保持正增长。1月份,民营企业进出口7730.5亿元,增长1.1%,占外贸总值的41.1%,较去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676亿元,增长1%;进口2054.5亿元,增长1.2%。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江苏等主要省市1月进出口表现继续好于总体。其中,广东进出口总值继续位列全国第一,为4627.9亿元。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和福建等省市进出口总值降幅低于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降幅。

专家表示,在整体外贸形势低迷的情况下,上述省份进出口依然保持了一定的抗跌性,这主要得益于其较早的外贸转型。广大外贸企业应继续加快外贸调结构、转方式步伐,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加快培育发展优势

1月份,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其出口表现相对较好。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下降1.1%,纺织品、家具、塑料制品、箱包、玩具等均有1.2%至17.6%的正增长。

黄颂平表示,当前我国外贸步入了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换的关键期,外贸面临部分传统优势逐渐丧失、新优势尚未形成的现状,支撑我国外贸快速发展的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培育外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在2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推进外贸结构优化的一系列部署,提出将通过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进外贸转型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在李健看来,随着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和业态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贸易的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将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对外贸易有望在保持13%的市场份额基础上,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

另据《国际商报》报道,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近期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15年四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3.52,微降0.03点,与上季度基本持平。

多数经济学家预期美元逐渐升值

未来6个月,74%的经济学家预期美国经济形势“改善”,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23%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3%预期“恶化”,与上季度持平。

多数经济学家预期美元逐渐升值。62%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6个月美元总体上将“逐渐升值”,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33%预期“小幅波动”,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5%预期“贬值”,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

超半数经济学家认为一线城市房价将上涨

对于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调查结果显示,86%的经济学家预期2016年GDP增速在6.5%—7%之间,分别有4%和10%的经济学家预期GDP增长高于7%或低于6.5%;平均预测值为6.65%,略低于上季度的预测值(6.7%)。考虑到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换挡的趋势,经济学家认为2016年—2017年经济合理增速为6.6%,2018年—2020年经济合理增速为6.5%。

分析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经济学家看弱出口的比重有所上升,不过对外贸形势的判断分化明显,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进出口走势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预期投资增长将放缓,但预期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

多数经济学家预期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平稳。对于2016年全年的CPI,经济学家的平均预测值为1.6%。

经济学家预期房地产市场将持续分化。关于不同城市的房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66%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6个月房价将“上涨”,比上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29%预期“持平”,增加7个百分点;5%预期“下跌”,减少2个百分点。对于省会城市;64%预期“持平”,减少3个百分点;28%预期“下跌”,增加7个百分点。对于其他城市,90%预期“下跌”,增加9个百分点。

建议加大改革力度,降低企业成本

经济学家认识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希望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切实改善经济运行环境,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优胜劣汰,坚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适度提高赤字率,继续采取降准降息措施。同时,经济学家建议加大淘汰僵尸企业力度,减少过剩产能。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对于“十三五”期间最需要政策扶持促进的产业,经济学家选择最多的是环保和养老,其他选择较多的依次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医药等。

(编辑:管理员)